第(2/3)页 暖日洋洋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 宫中接连筹办了两件大事,一件是祭春大典,而另一件,就是东宫册封之礼。 扶苏被封为东阳君,封地却在颍川郡,其中就包括,昔日韩国国都新郑。 这似乎是一个重要的讯号。 渭水淙淙,素带环绕青山。 扶苏控着马,再次环绕这馆舍,这次,身后跟着的,是萧何。 萧何已经适应了秦人的衣服,但是腰间系着一支笔和小刀,手里时时刻刻拿着剑。 作为太子舍人,萧何现在掌管太子的文书。 大抵是嬴政嫌弃他们两个都是秦国法盲,所以这两个人,嬴政一个都没选。 即便是扶苏亲自将人带到嬴政面前引荐,嬴政还是不肯用他们二人。 事实上,眼下朝中也确实人才济济,所以嬴政并不急着招贤纳士。 大秦朝中,能得实权,被重用的文臣多为通法之士。 虽有七十二博士,可是看看,数来数去,也一共不过四个博士仆射能入朝议事。 而且像是负责掌管礼仪的奉常手下的顾问。 这对于思想大一统,熔铸百家,是极其不利的。 墨家的人,听说已经被嬴政消灭干净了。 至于道家,嬴政根本看不上,所以说战后,与民休息这个国策,基本上不可能实现。 接连不断的战争,底层群众作为被压迫和奴役者,长期处于奔波劳累的状态下,日子久了,势必生怨。 这个时候,一旦有人主张造反,他们的怒气和怨气就会爆发出来。 庶民的起义,从来都不是没有头脑的。 恰恰相反,那是被压迫到了极致,所以选择了反抗流血之路。 起义是起义,造反是造反,两者不可混为一谈。 起义是给统治者的警钟,时不时调整阶级关系,是必要的。但是从未有人将这阶级彻底打破。 阶级关系只能不断调试,以求满足最广大的集体。 而造反,往往是有权势、有声望的人所能进行的。比如说眼前这六座笼子里的人。 属于楚国的那座笼子,目前还是空的。韩王安,在一个月前暴毙了,但是馆舍里面,还是有不少人,在外面听起来,似乎还很热闹。 安抚百姓,只能等,要么始皇帝转变心意,要么等他驾崩。 而镇压起义,却有着最好的方式。 那就是将能引领起义的人,全数干掉。 但是到了这些贵族们,嬴政却又心软,迟迟不肯连根除尽。 而对待那些庶民,嬴政却并不在意他们的生死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