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前明朝会第三个流程是“奏事”。 如何奏事也有“程序”。 按例,奏事官员得先咳嗽一声,让其他官员明白,他要出列奏事了,以此避免两个人同时出列的尴尬。 当然,仅靠咳嗽肯定是没法完全避免的,有时官员甚至会故意抢先,这个时候就得由鸿胪寺或通政司官员负责引导了。 奏事时,需要在御前跪下,拿着奏章大声宣读。 然而,有的官员官话不标准,或者因各种原因声音不够洪亮,无法让皇帝和其他臣子都听到,这个时候就又得鸿胪寺或通政司官员出面了——代读。 所以,在前明鸿胪寺、通政司的朝官,一般都是长得帅兼具大嗓门。 在刘升看来,奏事这一流程,不仅使得参与朝会的官员都有了对某事的知情权,甚至还有了参议权——这也是后来明朝御史什么事都能掺和一手的原因之一。 刘升希望大崋官员如后世那般,各司其职,而不是每个官员什么都管,而实际又可以都不管。 所以,在大崋朝会中,奏事这一流程也被取消了。 前明朝会的三步走流程都没了,那大崋还开朝会干啥? 就干一件事。 宣政! 当着与会文武百官的面,正式宣布一些朝廷的政策,或下达一些圣旨,进而昭告天下! 用后世的话来讲,也可以称之为工作总结、公告,等等。 比如这次朝会,主要便是宣布对灭顺之战及龙门川一战主要将领、官员的封赏—— “常备军第二师师长、安东县公彭有义,进爵为雁门郡公!” “常备军第四师师长、襄阳县侯沈万登,进爵为武都县公!” “常备军第七师师长、鲁阳乡侯文囿,进爵为陇西县侯!” “亲卫军骁骑卫师长、白马乡侯李荣光,进爵为咸宁县侯! “亲卫军虎贲卫第二旅旅长、忠勇伯周兴,进爵为长武乡侯!” “···” 随着一道道圣旨通过此次朝会下达,从三月下旬道五月下旬的多场战役中立下足够功劳的将领、官员都受到了封赏。 加官进爵的同时,还有金银绸缎等财货赏赐。 至于普通将士的嘉奖、赏赐,以及死伤将士的抚恤,早在四月初就通过有司去做了,如今已完成了大部分。 只有少数将士家乡偏僻,路途遥远,赏赐、抚恤送达还需要些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