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7章 古今没有新鲜事-《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但这条规矩到了天启、崇祯年间,尤其是崇祯年间,执行得便没以前那么严格了,多出了一些漏洞可钻。

    于是,在这一时期,少数有门路的南直隶、浙江等地考生,便会到科举竞争没那么激烈的省份去参考。

    考虑到这些情况,刘升道:“此番朕虽决定七省统考,但毕竟七省文教情况不同,所以举人名额也当不同。

    即,各省乡试题目相同,但皆单独判卷、列榜,举人名额也各不相同。

    七省中以南直隶科举最为兴盛,人口也众多,此番乡试朕预备给出101个举人名额。三位爱卿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各省乡试单独判卷和列榜是必须的,绝不能因为统一考题就统一排名,关于此事,在明初可是有血的教训。

    那便是洪武年间引出会试南北榜的“舞弊”血案。

    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后,因录取的贡生(相当于准进士)前51名皆是南方人,故北方考生不服,认为这场考试存在舞弊之疑。

    当时已69岁的朱元璋虽在派人调查后,得知这场会试并不存在舞弊,真是当年参与会试的北方举子中没几个出类拔萃的,所以凑巧让前51名都是南方人。

    可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考生怒气,收买北方士绅之心,还是将其当做舞弊案来办,并与蓝玉案扯上关系,掀起又一场血案,杀得人头滚滚。

    事后,他又在夏季亲自主持一次会试,录取的前61名贡生皆是北方人。

    自此之后,大明会试分南北榜便成了定例。

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所以,李长文三人对各省乡试单独判卷、列榜皆无异议,主要考虑的是各省举人名额问题。

    南直隶相当于一个标杆。

    刘升将南直隶此次乡试名额定位101人,那么其他各省便可定下了。

    钱谦益首先赞同道:“上次南直隶乡试举人名额也不过130人,大崋如今从南直隶分出了淮南省,陛下此番仍给出一百余名额,南直隶生员闻讯必会感念圣恩。”

    李长文也觉得没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于是几个人接着又通过讨论,相继定下其他省份的举人名额。

    除南直隶外,其他省份举人名额基本都不过百,浙江91名、江西88名、淮南63名、湖南51名、湖北53名、河南42名。

    整体来讲,给各省的举人名额要比大明天启年以前略多。

    因为举人、进士大明朝廷给予的优待相对较多,权利也较大,且举人就是在大明做官的门槛,再加上士绅们也不想太多人进来分利,所以大明对进士、举人名额一直控制得比较严格。

    后世有研究表明,在大明秀才中举比例平均为3.3%,举人中进士的比例约为5%。

    秀才中举的难度竟比举人中进士更大!

    刘升之所以没有在这次乡试进一步限制各省举人名额,是因为在不久的将来,时机差不多时,他便准备确立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规矩,废除大明给予秀才、举人、进士的各种优待。

    当然,并非说大崋就一点不给有功名之人优待了,而是不会以优免役钱、田赋等方式进行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