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说不定贼首胃口一般般,分担的人多了,他老赵家就不用出多少血。 刘升笑道:“看来赵巡检很支持我们义军啊,很好,既如此,便麻烦赵巡检将这七连庄、庙街的矿场主名单写一份,可好?” 赵开富虽然知道他说了刚才的话,就意味着得罪了两处的矿场主。 可刘升的话还是令他面色微变。 写名单? 这“罪名”可就落在纸上了呀,将来想赖都赖不掉。 但事情到了这一步,他没的选择,只能写。 不过他倒是开始琢磨,不能真把其他矿场主都给得罪了——那几位背景深厚的,就不写好了。 想来这贼首未必知道,即便知道了,他也可以“不知那家竟也是矿场主”来推脱。 “就在这里写。” 刘升起身,让出了主位,却是桌案上已经备好了纸墨 看到这一幕,赵开富心中一惊,暗想:贼首莫非早就算计到了这一步? 很快,厅中剩余几家都跟矿场主谈妥购买精铁的生意,也纷纷出声说出各自献给义军精铁的数量。 被叫来客串文书的赵德友将记录号的几张纸,恭敬地交给了刘升。 只见上面不仅写了各家所献精铁数量,还将矿场主与非矿场主做了分类。 算上赵开富,以及没来的三家,铁山集应是有12位矿场主。 恰这时,赵开富也写好了名单交过来。 七连庄如其名,是7家矿场主一起建立的庄寨。 庙街那边的矿场主则有9家。 如此加起来就是28家。 倒也符合刘升的预期——即便有漏掉的,估计也不会超过十指之数。 <div class="contentadv"> 毕竟如今铁矿、铁场规模都很小,被不同乡绅豪强把持,分开挖矿炼铁很正常。 占据了最好铁矿的估计还是大明朝廷,或者说是那矿监。 官办铁场的那处矿坑,他今早也去看了,几乎算是露天矿坑,且矿石品相也不错。 拥有这么好的矿坑,官办铁场却只能每月出产生铁50万斤左右。 铁场里有20个铁炉,其中类似小高炉的瓶炉有8个,普通铁炉12个。 平均下来,相当于一个铁炉一天才炼出八百多斤生铁。 须知,一个四米多高的瓶炉,正常一次就能练出生铁三千多斤。 官办矿场之所以效率如此低下,不仅仅是因为官吏贪腐,管理上无能,是因为矿工都属于奴工,铁场的工匠也都是隶属于工部的官匠。 明承宋元,有很多制度都是承自宋朝、元朝。 比如匠户制度,最初几乎就是完全照抄元朝的,将工匠当半个奴隶使用。 洪武朝有隶属于卫所的军匠、以及隶属于工部的官匠,永乐、宣德时,又有了隶属于内作监的宫匠。 其中军匠、宫匠是完全被限制了人生自由的,只能领着微薄的粮饷、薪俸,奉命做工。 起初吏治较为清明时,粮饷薪酬克扣不多,日子尚且过得下去。 可吏治稍稍腐败,他们的日子就没法过了。 因为在明朝制度下,这些匠户是最好欺负的,剥削起来没压力。 官匠则是从地方民间征召的匠户,又分为给本地官府做工一干三四年的住班匠,以及从其他地方强征来做工的轮班匠。 住班匠有微薄的粮饷补贴,轮班匠相当于服役,虽然只干半年活儿,但没工钱不说,还需自己解决吃食等问题。 虽然从弘治年间开始,大明朝廷就开始进行相关的改革,到了嘉靖、万历年间,已经改动很多,让民间工匠能“以银代役”,变得自由了些。 但就像大明朝廷其他方面的一些改革样,很多都改的不到位,不彻底。 再加上一些贪官污吏故意拿捏匠户,相当一部分匠户生活其实跟以前没区别。 甚至因为王朝末世的到来,日子过得更苦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