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不论是再度扩军,还是征召民夫,这些难民中的独身青壮都是不错的人选。 次日。 也即是十月初四下午。 刘升带兵在大水瓶寨训练时,又遇到一件意外之事。 却是高老庄的高德铨来了。 “老朽拜见首领。” 高德铨见面就要向刘升行跪拜礼。 刘升示意亲卫去拦住,道:“高员外才五十多岁,可不算老。” “首领说笑了。”高德铨似乎也不太想跪,顺着亲卫的搀扶就站起来了。 说起来,在明朝五十多岁确实可以称老朽。 但高德铨作为拥有数千亩田地的地主,生活条件不错,头发、胡须都是黑的,看着就跟后世大多数五十多岁的男人一样。 刘升时间宝贵,稍微说了两句开场白,便直问:“高员外为何事而来?” “俺想见见儿子。” 刘升笑道:“我不是说了吗,你想见他可以,但去了就只能等三年后再出来。” 高德铨叹口气,又道:“那首领可能将这封书信以及一些衣服、吃食交给秀成?” “可以。” 等高德铨离去,胜捷营预备兵的训练也跟着结束了。 <div class="contentadv"> 不过五日,预备兵便被淘汰了两百多,只剩五百多。 刘升毫不在意,反而准备酌量增加后续训练强度——因为这些预备兵要比他预想的更能吃苦,若不加量,他怕到期留下的人会比预计多不少。 晚饭前,刘升来到华初营这边,叫来柳大川,问:“那个高秀成呢?” “回首领,应该是在那边挖红薯呢。” 一般情况下,刘升都是个说话算话的人。 当初他答应高德铨,只要高老庄协助义军抓捕王应泰等官兵,义军就不把高秀成当俘虏对待。 事后,他便让人将高秀成从俘虏营提了出来,放在华初营,让柳大川派几个民勇带着干活儿。 此番趁着带东西的机会,刘升想见见这个高秀成,看这人有没有收为义军所用的可能。 说到底,如今义军中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。 如果高秀成毕竟是个年轻秀才,若思想转变了,又有才能,他也会不拘一格的任用··· “快看俺挖的这个红薯,怕是有半斤多哩!” “俺这个没半斤,却也不小了。” “俺滴乖乖,这一亩地怕不是能产一千斤红薯吧?” “可不是!” “···” 整片红薯地,都笼罩在巨大的喜悦当中。 同队的青壮都在兴高采烈地挖红薯。 高秀成学着其他人的样子,小心地挖开土陇,便也用手去扒泥土里的红薯。 扒出两个比拳头还大的红薯后,起身望望整片红薯地,再回想过去大半月的经历,只觉得有些不真实。 他几岁开蒙后,便饱读圣贤书。 稍微懂事,便总听闻大明哪里有人造反作乱,关外建奴入口、草原鞑子南下,等等。 可以说是在大明内忧外患的氛围中长大的。 因此,读书之余,他经常想着将来踏入仕途后,成为一名能臣,让大明恢复太平盛世的光景——尽管那光景他只听老师、父亲描绘过,而未亲眼见过。 所以,当知道了天目山反贼祸害乡里之时,他当时就要率领庄丁、乡勇抵抗。 可惜被父亲锁在了房里。 事后,父亲让他到府城联络同学,让府尊等官员重视此事,他办得不遗余力。 第(2/3)页